质感

2022.08.20-2022.09.26

作品与人的感官最初的连觉源于艺术家创作时留下的物理痕迹:用指尖颜料摩擦下的痕纹,喷枪小心翼翼扫过的颗粒感,画布上或堆积或晕染的颜料色块、陶瓷表面釉色的冰裂纹理,手掌抚摸石膏在表面留下的掌纹、刺绣裸露在画布上针针起伏的立体感。

 

我相信正是这些微妙的质感建立起了作品与现实世界的感官通道;而质感产生的不同方式之下则隐藏着每个艺术家创作背后迷人的真实动机。

 

欧鸣利用石膏迅速固化所蕴含的时间性,以及石膏对水的细腻反映,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循环的雕塑结构。陶瓷的罐体盛水,不断被石膏吸附,呈现微妙缓慢的色彩变化,暗示时间的行进。当喷水在石膏上面时,颜色又会迅速消失,直到水分蒸发,颜色又慢慢恢复如初。 欧鸣创造的不仅是视觉意义上的奇观,而是极力呈现瞬间即逝的时间; 创造一个犹如生命一样的,变化, 独立,循环的结构。

张杨彪在覆盖石膏底的布面上用丙烯进行喷绘,让其描绘静物同时获得一种“胶片摄影”的颗粒质感以及一种朦胧的失真感,通过对光线、材质以及当下感受的细腻捕捉使其画面中的物件从一件简单的物什重构为一种诗意的意象,像是久视一件物品后瞳孔扩散,静物的身份被削弱而人的情感在这一片静谧中得到对应而被无限放大。

对于刘家冬来说绘画本就是以感官为基础的一场游戏,这场游戏的难度是要摆脱人与社会、制度、传统等等的束缚进入一种相对孤独而自由的状态进行每一次的体验,及时捕捉和回应那些你脑海中不断出现的思考。最终,画面里留下的活动轨迹则真实而无情地记录下这个游戏的结果。

红薯的摄影作品是建立在微观视角上对生活的观察,通过手工的制作将素材进行改造、叠加和重组。相纸上浮现的色彩在暗房中浸泡后盛满岁月的厚度,日常事物的表面在影像里体会时间陈化的过程,泥土,树影,珊瑚的表象下不同质感的叠加为视觉的纵深留下细密的空间。

周周站立在“景观社会(居伊德波)”中,对身处“异化”状态的我们发出设问,而创造有触觉的画面成为她对此坚定的回应。在她的作品中,刺绣的肌理补充了画笔不能到达的触觉层面,使得画面内容得以延伸,成为触角连结观者感官,将观者带入到她所营造的微缩景观中:一个虚构与真实,繁华与危机,秩序与冲突并存的舞台剧正在上演。

 

恰逢工作室画廊六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了与工作室画廊缘分颇深的五位艺术家:欧鸣、张杨彪、刘家冬、红薯、周周,为大家带来群展《质感》。站在时间的交叉点上,以“质感”为线索,串联时间与空间,跨越材质与媒介,暂时忘却立意与叙事,仅仅通过作品本身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和情感连结,切身体会从视觉传达至五感的艺术魅力。

欧鸣

艺术家: 

刘家冬
周周

竖纹玻璃杯

张杨彪

布面丙烯

160 (h) x 142 (w) cm

2022

粉壶铃

张杨彪

布面丙烯

100 (h) x 90 (w) cm

2022

不锈钢盆

张杨彪

布面丙烯

80 (h) x 80 (w) cm

2021

白色桶

张杨彪

布面丙烯

80 (h) x 80 (w) cm

2021

周周

刺绣 丝绸 大头针 丝线 墨汁 水性颜料

90 x 40 x 4 cm

2022

埃施-8

欧鸣

陶瓷 石膏 色浆 水

58 x 32 x 32 cm

2020

埃施-11

欧鸣

陶瓷 石膏 色浆 水

50 x 38 x 38 cm

2022

洞穴

周周

刺绣 丝绸 大头针 丝线 墨汁 水性颜料

90 x 40 x 4 cm

2022

流离飘荡

刘家冬

布面油画 丙烯

160 x 160 cm

2021

境2-14

红薯

手工c-type彩色照片

95 x 76 cm

2019

泽2-9

红薯

手工c-type彩色照片

76 x 63 cm

2019

张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