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驻地项目《我的专业是做雕塑,这次我想换个生产方式》之后,工作室画廊很高兴再次邀请到艺术家张一于2019年11月2日在画廊空间呈现她归国之后的首次个展《下江南》。
展览缘由
“下江南”对北方人来说是对传统文人生活想象的符号。苏州园林作为文人文化在审美上的集中体现,用融汇诗、书、画修养的空间感结合工匠的精工巧思,又融合自然的地理天成而营造出全方位身体感知的造境的艺术。 几年欧美游历的经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想象越发上瘾。去年夏天一回国就立马下了趟江南印证我所理想的文化根源。如饥似渴地寻根也就是对自身身份的寻找。我在当时暑期的游客潮中见证了这样如饥似渴要“入境”的不只是我,又在一个又一个水乡和古镇中感受到他乡似故乡,旅行最后一站回到我的济南老家发现我的故乡也已经成为“江南”的复刻了。也许快速而又单一变形的城市地貌使人抓紧对曾经的想象。
我对“文脉”的想象和追求如同在苏州园林里移步换景,琴棋诗书画仅能看懂两三种就被它们魅惑住了。紧接着就是研读、膜拜这背后的哲学、典籍,还不由自主地开始修身养性。而我始终不能解决进入想象幻境与身处的当下的矛盾。这种矛盾如同飞驰的想象力和粗笨身躯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雕塑者,这种矛盾也在对物体的态度中,在凝练的雕塑物和制造情境的装置之间。对这两者的模棱两可的态度经常让我无从下手制作“物体”,可我始终想找到一个中间的位置-我的位置。
某天,“文徵明手栽藤”的图片从手机相册里挖掘了出来。它正是这样一个意念的载物,既是文化的符号又是生动的自然,更重要的是它是活的。这根藤由文徵明种下而又与世人共处于当下。所以,紫藤成为这个展览的动机,连接我的思想片段以及承载雕塑物体的物理结构。
——张一,2019年10月,北京工作室
背景介绍
拙政园-文徵明手植紫藤
拙政园古木名景,在园中部旧大门内庭园一隅。园主人王献臣建园之际邀书画家文徵明设计营建,文徵明即常常流连于此并亲手栽植此藤,其在数年中绘制两本园景册页。明代拙政园以设计者简朴归真的品味营造出自然地貌之美,其后数百年间,几易其主,清代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其实大量改建翻新成为繁复华丽的面貌。历史上拙政园一分二,又分三再后又合,观现状难以追忆往昔模样。而这棵紫藤却历经400余年变迁依旧是茂盛的姿态。它主干胸径达22厘米,夭矫蟠曲,鹤形龙势,花时璎珞流苏,下垂如串紫玉,极有观赏价值,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历代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晚清蒋吟秋曾有诗曰:“拙政名园访紫藤,繁花密叶一层层,衡山手植资回念,盘旋神龙势欲腾。”。20世纪30年代园外马路拓宽时,为避免危及古藤,特地将原设计线路南移,可见市民对其之珍爱。藤架下立石碑一块,上刻“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为清光绪年间苏州巡抚端方所题。壁间尚有“蒙茸一架自成林”的碑刻。为保护这株具有文物价值之古木,园东部新大门竣工后,这一方小天井已划归隔壁的苏州博物馆(原拙政园南部的住宅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