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工作室画廊-项目空间 很高兴宣布我们将举办第四次驻地项目开放日即艺术家驻地创作分享活动。这次活动中,艺术家杨仁喜将与我们分享她驻地工作48天的绘画空间项目《边》。
在近50天的高强度工作中,我们客观见证了艺术家状态的跨越。从平面的思维理解绘画到把绘画当成一个物质存在;从对空间相对简单的理解到意识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杨仁喜一直在不断跨越自己的认识和以往经验。
6月3日(周日)的开放日活动中,艺术家将亲自带你走进她内心对于绘画这件事想法的变化。此次项目的展示将持续至2018年6月16日。
驻地活动现场@工作室画廊项目空间,2018
《边》
——杨仁喜驻地创作纪实节选
她近期的绘画并不是拿笔画的,而是各种喷洒,涂抹的方法,把油画、丙烯、白胶等各种类型的颜料扔到画布上。等颜料干后,用手再撕下来。方法很多。在我看来,她的绘画更像是一种身体体验,而不是产生于视觉的联想。
颜料几乎没有调和,而是直接涂抹上去。她喜欢购买颜料的过程,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买的时候并没想到用它来描绘什么。等到画画的时候就随手用在画面上。我喜欢她这种对待颜料和画布的态度。她切断了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也割断了自己有意事先经营一张画面的企图。未经调和的颜料更加的物质,呈现材料本身的质感,阻断你进行任何的视觉联想。
图一图二
刚才说到的撕扯方法,被延续到了这次的驻地项目。(图一)是一张两年多以前开始的绘画,至今没有完成。两年的时间,表面的丙烯已经完全干透,但丙烯下面还有被覆盖的油画颜料。两种不同的材料,质地和干燥的时间不同,当敲打硬硬的表面,里面还有点软,想一想,它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想要干什么?在这样大量的体验下,触发她用手去揭开表面干枯的表皮。这个过程有点像平时抠脚上的死皮一样。那是很触觉的,身体的一种反映。当被揭开的瞬间,也会激起心理的快感。她告诉我,除了用手,还会用刀,旋转的挖掉一块。“挖掉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无法复原”,她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眼神深深的指向当时的情景中。可见这种一去不复返的即逝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触动。如果说,这种身体的绘画,或行为的过程还局限在一张画布上。之后的工作,她开始有意识的使画面与周围的空间发生联系。(图二)画布被放在窗前,背后用木条固定在右边的墙体上。与展厅的整体空间融合成一体,好似建筑的一部分。最近她又在画布下平铺了一排木条,让我有一种想踏上去,走向画面的冲动。木条的质感温暖,而且画框也是木条制作的。这种内在的联系使我更容易把绘画看成为一个物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表面。绘画和木条,以及它们所处的空间暗示一起,共同营造出特有的气氛。
这一切都与另一侧的工作交相呼应。木条构建出的隔断,被分割的空间。(图三)使木框在墙面上留下一些充满诗意的投影。同时也触发她,将白胶和洁厕灵的混合物,大面积的直接涂刷在墙体上。(图四)干燥后,再有意撕开一些部分,挂在墙上,像墙体被揭起的皮肤一样。
在她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追问创作的主题是什么?她说是“边”。几经解释和沟通,我大概理解。所谓的“边”,就是两个平面产生的夹角,会产生一条边。她想传达的是目前对空间的理解。一开始是平面的思维,到后来把绘画当成一个物质,放到三维的空间中时,就产生两个面的关系。以此产生了对空间更为丰富理解的可能性。所以,她让绘画像建筑的一部分,在空间中存在(图一);从开始两个素描板固定在墙体上,到以垂直的方式,竖在墙面上(图五);再到墙体上直接涂抹材料,并有意揭起一部分,让整个墙体的平面慢慢的起来,占据三维的空间,暗示人们从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变。(图四)
图三图四图五
以此,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艺术家一直在跨越。从平面的思维理解绘画到把绘画当成一个物质存在;从对空间相对简单的理解到意识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不断跨越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总之,她的工作还在继续。我一边观看,一边期待。期待她的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在变化。
——欧鸣,工作室画廊项目空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