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而温润的生长|红薯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曾经描述过器物的“手泽”之美:长年累月,人手触摸,将一处磨亮了,油脂沁入而出现的光泽。这样的意趣不止于玉器和文玩,艺术家红薯将这种极具意蕴的美学融入影像创作,用真实的物理触摸去制造影像使其也具有“手泽”的灵晕和“厚度”,并以此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目常生活实践,探索栖居于城市的生活之美。

 

1

 

时代凝盈于泽


        游走于伦敦和上海,东西方交汇的城市文化多年来深深地影响着艺术家红薯的生活理念。从《阴翳礼赞》得到启发,他将“泽”作为阐述东方美学的关键词。谷崎润一郎将手留于器物表面的痕迹赞美为“时代的光泽”:“"我们就是喜爱有人类体垢及油烟与风雨污垢附着的东西,乃至会令人一并联想的色调与光泽,住在那样的建筑与器物围绕之中,心情反而会异样祥和,神经变得安定。”红薯将“手泽”美学延续到日常生活的熟悉事物间成为他观察生活的出发点。在他一系列命名为《泽》的影像作品中,寻常物品失去了为人熟知的轮廓,观者以微观的视角接近物品表面的机理,极至的细节表现将现实意义从中剥离,留下“是什么”的想象余地。

 

        在追求“像素完美”的后工业时代,对于现实的墓仿技术已到达纤毫毕现的程度。瓦尔特·本雅明曾经预言,摄影技术将开启一个无限复制的时代,在那里图像如海啸泛滥,彼此别无二致,而艺术品的本真性则在复制的过程中消散。但-个世纪后我们却意识到,每一种摄影工业的瑕疵:纸张的物理痕迹、药水的反应温度,和胶卷拍摄产生的画面颗粒感,让影像有了无限的变化。对红薯来说,与所谓的“完美影像”相反,影像生产中的每一处“不完美”,都是创作者的“印记”也正是这一处处的“印记”,组成了他影像作品的“厚度”。厚度让影像的存在践脱出二维,拥有了真实的物理属性,经由双手的一次次触摸而产生独特的意义。


        “我看过艺术家 Florian Maier-Aichen的作品,他用精细、微妙和模糊的特殊处理使得照片不再完美,却从中传达出难以描述的情绪和感受,这让我意识到,与其花很多时间打磨一个完美的影像,不如通过更快速的制作流程让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更明确地显现。”红薯的实践与“古法摄影”截然相反,他称之为用一种很朋克的方式”,尝试融入更多工业化的产物,用手工艺去模拟机器的工作环境,通过双手来完成工业化流程的制作,而手的痕迹也无可避免地留驻在图像的表面。这便是用“手泽”的美学去回应机械复制时代的观看之道

 

在城市中缓慢地生长


        对于一个城市的了解和传达不在于描述城市和城市生活,而在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去了解城市的空间实践。作为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红薯深受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都( Michel De Certeau)的影响。在他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德塞都提出观看城市的两种视角:“俯瞰”与“行走”。站在帝国大厦“俯瞰”,城市化作自上而下的模糊远景,成为规划治理的功能区块,而要进入城市的空间中进行身体的实践,需要亲身“行走”才能了解城市。不同交通方式所形成看待城市不同的的观感,而红薯的“行走”则更多地通过骑行的方式来实现,“我很喜欢背着相机在市中心快速穿行的感觉,有时候还会把小型相机放置在车把上进行拍摄,用曲折的线条去捕捉观看城市时的速度感。”城市骆行串联起城市各异的空间,在不慢不急的速度中构建出个人视角下的日常生活图景。“行走”就是德塞都看待城市的一种姿态和立场,凭借行走,我们能够贴近城市日常的地平面,近距离揭开生活的丰富内涵。

 

        “缓慢而温润的生长,这是我关注的核心议题。”生活与创作对于红薯而言很难分割,因为他的所见所思都被影像所定格,其后经由双手的触摸而缓慢地显现。艺术家想表达的生活、自然与摄影媒介之间那种密切的联系,在他最近的个展《镜》中,水与植物在微观视角构成了一幅异世界图景,自然的另一面以类似代经典奇幻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方式来处理,它们成为了进入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反射空间的入口。“展览中的影像作品其实是视觉化的自然镜像,他们更像-扇可以跨入的门,而不是只能在外张望的窗户,它们是流入观众内心世界的-条温润的河流。”暗房的痕迹便是水流淌的痕迹,影像在诞生之初便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植物还是在暗房中诞生带有“手泽”的影像,二者都在水的滋养下缓慢地生长而出,呈现独有的温润之美。

 

2

 

3

 

4

 

INTERVIEW With 红薯Simon Song

 

 

暗房工艺是你创作过程的重要部分,它为什么如此吸引你?


我希望看到自己的一个动作在最终形成的影像中留下痕迹换言之一种手工感,就好比是去捏一个陶器,手的力度在陶泥上留下了形状一一只有在胶片暗房的流程里我可以实现这样的过程。我更愿意手工地去制造拥有“厚度”的影像,而不是在电脑和机器上去设置参数,通过拍摄自然的景物,来展示在胶片摄影中材料、主题和具象体现流动性的个人探索。


行走在城市中,有哪些特质会特别吸引你的关注?


我特别关注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空间,会有意识地寻找这样的地方进行拍摄,无论是人工规划的绿色景观,抑或是存在于缝隙中无人问津的城市野地。瑞士艺术家 Pipilotti Rist色彩斑斓的影像打造出一个超感官的自然空间,这启发了我近期的系列创作。我始终关注自然的“生长”,这种独自在角落缓慢而倔强的生长所形成的造物让我特别能产生共鸣。人在城市中去模拟自然本身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比如我们在规划城市的时候种植了行道树,而为了符合道路的条件而选择特定的树种一一这却造成了居民的花粉过敏,究其原因竟是行道树都是单一性别所导致的花粉过剩。人们总是希望操控自然,将其安置到城市生活中,却没想到自然往往会在预料之外产生新的生态结果。


创作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因为我不是一个很擅长写作的人,因此做东西和拍东西对我来说是生活中最舒适的状态。拿起相机我就获得了自由表达的能力,当我疲惫的时候这同样也是一种疏解手段。从最初在杂志上接触到Lomo相机以来,摄影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而是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它搜集素材、感悟生活、自我表达······

 

编辑&采访 子秋 撰文 Bedelia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设计 TK

 

1.艺术家红薯在展览现场,摄影:三水

2.《镜》展览现场

3.Sheens 泽, darkroom C-print 手工彩色照片, 76cmx63cm

4.Sheens 泽, darkroom C-print 手工彩色照片, 76cmx63cm

《周末画报》2023年5月13日 第19期 总第1273期